2023-06-16 16:46:36 来源:百度新闻
常熟,素有“江南鱼米之乡”美誉,因“土壤膏沃,岁无水旱之灾”得名,这里自古便是江南富庶地。在撤县设市后,拥有苏州市最大农村版图的常熟先通过10年努力建成了一批农村现代化先行村,后又以“育繁推”一体化推进种业振兴,“千村美居”结合“五治融合”建设美丽乡村,实施“智慧农业”“智慧农村”,逐渐让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农村的实景,将“鱼米之乡”的福分延续下去。
走进常熟的乡村,处处可见粉墙黛瓦、小桥流水、篱笆疏影……昔日断壁残垣、杂草丛生、污水横流的旧貌,变成了如今形态各异、布局合理、特色鲜明、弥漫现代气息又充满乡愁乡味的新颜。近年来常熟全域推开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——“千村美居”工程。常熟市财政按照每户3万到5万元进行奖补,统筹美丽乡村建设、农村住房建设、村庄风貌塑造、农村环境整治、存量土地盘活以及村民自治能力提升等工作。通过持续推进环境优美、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的新时代乡村建设,乡村成为提升常熟城市能级的生态“后花园”。
“千村美居”万户齐心留住乡愁
【资料图】
“村里在弄‘千村美居’,我们8个人就组成了一个‘能工巧匠’工程队,利用拆违建、拆老房留下来的一些旧砖旧瓦旧木料等废料来施工。”在尚湖镇新巷村的一处施工现场,泥瓦匠朱根元正和同村几位工友在忙着修小花墙。
常熟市“千村美居”工程推开后,尚湖镇在全镇筛选有想法、有技术、有干劲、有浓厚乡土情怀的本土工匠,组建了7支“能工巧匠”工程队,利用老房屋旧料,以及各家用不着的老物件,如缸甏、磨盘等,修建小花墙、菜地围栏等,重现乡土风貌,再造乡村风景。
“当时智林村党委书记姚贤军来找我,要用我家的老房子。全家人商量以后,觉得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,应该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贡献,就把老宅的使用权捐给了村里。”董浜镇智林村村民钟向东说。钟向东家的老宅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,造型别致,原由他的爷爷奶奶居住,两位老人去世后便闲置下来。现在,这里已经成为智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红色乡邻先锋站,是村里和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:党员、村干部在这里宣讲政策;村医、志愿者在这里爱心义诊;村民在这里聊天休憩、畅想田园生活。同时,这里也是村里的重要景点,丰富着田园董浜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涵。
在碧溪街道李袁村,曾经的一块“散乱污”区域,如今蜕变成为历史名人馆,和村中的问村老街、楹联文化交流基地等一起构成了远近闻名的“墨香村”;辛庄镇平墅村有一座破损严重的古桥,有人建议一拆了之,但经过村民大会商议,最终还是决定修葺古桥,让村庄的风景与村庄文化深度融合;在梅李镇珍北村,14寸小电视、老式书架、脚踏缝纫机等过去农民家中常用的物件,现如今存放在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,帮助村民留住记忆、留住乡愁……
“环境改善不是丢弃传统、简单复制,而是通过整治,让农村面貌更好、村庄充满活力、农民生活舒适、乡村和谐有序。”常熟市委农办副主任高飞介绍。常熟市在实施“千村美居”工程过程中,鼓励各级干部和群众用心加用情、苦干加巧干,在充分尊重自然村落的特点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,因地制宜、因村施策,让乡村水清岸绿,美化环境的同时,更要留住乡愁,展现江南水乡特色。
“干部群众一起干”党群合力建设美丽乡村
常熟推进“千村美居”的过程,就是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打成一片,带领广大农户和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建设美丽家园的过程。村庄建成后,积极探索乡村治理“积分制”,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经常存在的问题纳入村民积分考核范围,落实环境卫生“村规民约”、签订“门前三包”责任书、村民“轮值”等举措。试行“村庄管家”“美丽庭院”“美丽菜园”等制度,组建起包括指导员、保洁、河道、设施、绿化、安全、文化等在内的村民代表队伍,促使维护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。
随着村庄环境不断向好,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断被唤醒,“干部干,群众看”的状况逐渐转变为“干部群众一起干”。“千村美居”工作既锻炼了干部队伍能力,又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,真情践行着群众路线,处处体现着民本理念。
在“千村美居”建设中,常熟市各级党组织通过不同方式引领党员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:辛庄镇启动“千村美居同辛圆”书记项目,选派镇机关18名优秀年轻干部组成“海棠尖兵团”下沉一线,成立美居智囊、民意快递、质监雷达、善治先锋四大行动支部,聚焦工程重点难点环节,优化服务路径;碧溪街道推出“碧溪之路大家走”书记项目,针对建设过程中的方案设计、拆违清障、村规民约、“卫生三包”等内容建言献策;支塘镇开展“一村一品”书记项目,发挥党员干部和群众集体智慧,制定村庄优化提升方案,内容涵盖美丽乡村、红色先锋、和谐治理、文明创建、健康宜居、生态农业等方面……党建引领“千村美居”建设,让群众看到了风景,更看到了鲜红的党旗,激发出爱家乡、建家乡的自觉。
“多条腿走路”让农民增收致富
常熟市沙家浜镇芦荡村是戏剧《沙家浜》真实故事发生地,传承红色基因,弘扬革命传统,把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,探索出以教育培训、现代渔业、乡村旅游三大特色产业为主的强村富民产业矩阵,奏响了红色赋能乡村振兴的“协奏曲”。2021年,芦荡村入选中组部和财政部“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”试点工作,成为苏州市首个红色村。
在这里,“因红而富”与“因绿而美”相得益彰。近年来,沙家浜镇芦荡村党委书记张忆妍以“千村美居”工程为抓手,推动芦荡村“党建网、治理网、服务网”三网融合,道路宽敞、环境美丽、乡风文明,村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显著提升,芦荡村成为村民引以为傲的幸福家园。
今年,芦荡村正在进一步做精文旅规划,结合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建设,做强“芦荡火种”文旅品牌,建设“芦荡学堂”,推出“红色系”主题党课和“芦荡系”研学项目,开发芦荡火种体验园、芦荡火种营地、精品农家乐、特色民宿等项目,一张集红色教育、特色农业、水乡风情、民宿美食于一体的“红色+”乡村旅游“新名片”正在打造中,不断激活村级经济发展新动能。
让农民增收致富,张忆妍的选择是“多条腿”走路。在芦荡村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,“芦荡集市”办得有声有色。各式特产水果应有尽有,大米、茶叶等也是包装完善、“整齐待发”,甚至还有爊鸡等特色预制食品。“这里是对芦荡村乃至沙家浜镇的土特产做集中展示的区域,我们还会开展‘助农’直播,利用‘小屏幕’打开‘大市场’,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渠道!” 张忆妍介绍。
“带动老百姓致富是村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。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村庄环境建设,打造‘红色+’文旅模式,并进一步开拓半成品加工、农产品直播等新的致富渠道,带领百姓取得新发展!”张忆妍说。
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农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,目前,常熟已建成苏州市级共享农庄(乡村民宿)13家、苏州市休闲农业精品村5个,打造了8条乡村旅游线路。2022年接待游客约847.25万人次,实现年营业收入约7亿元。“农房变客房、田园变公园”,形成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。
“千村美居”工作实施以来,常熟全市建立了建设、验收、长效管理等一整套体制机制,探索运用“大数据+千村美居”,建设专项系统平台,使所有创建数据“落地上图”,打造了一批有特色、有文化、有品位的村庄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操作的成功经验,为打造美丽江苏提供了现实样本。
“全凭着劳动人民的一双手,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……”一曲《沙家浜》传唱至今。迎来撤县设市40周年的常熟,一场场“内外兼修”的乡村蝶变不断上演,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,一朵朵新时代文明“浪花”争相绽放。美丽乡村焕发“美丽经济”新活力,一个大写的“福”字,在常熟落地生根。
栏目主编:王成浩
文字编辑:崔家琛
本文作者:赵晓敏
题图来源:常熟市委宣传部 提供